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再遊蘭陽博物館

再遊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很多人可能去過好幾次,像我一樣,但一般人對它的南面(靠頭城那邊)可能較少注意到;要拍攝這邊較適合的時候是下午,太陽跑到山這邊。11月初與教會70歲以上長輩一日遊,下午到蘭陽博物館,我沒進去,留在外面攝影,讓我有機會欣賞它美麗的另一面













坐落在舊烏石港的蘭陽博物館,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它是以北關海岸一帶獨有的地理特質--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屋頂則以20度角斜插入舊烏石溼地,意涵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






不過,有人形容它像921倒塌的屋子,我則認為它像遠處的龜山島,兩相呼應;又如停靠在烏石港的一艘大船,不信你看像不像停靠在這裡的這艘漁船。






蘭陽博物館的外殼主要分兩部份:石材與鑄鋁板+玻璃帷幕










外牆拼貼的石材與鑄鋁板,表面採用各式不同處理方式,除了要表現出大自然侵蝕礁石的過程,也是想表現「音樂的律動感」。設計建築師表示,外牆造型來自古典音樂家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主旋律之靈感,用不同石材的材質與大小尺寸,交織出音階與節拍之變化,將曲中的春、夏、秋、冬4篇樂章表現在建築外牆上,象徵宜蘭的四季分明












藉由印度黑石材、火山綠石材、加利多利亞石材與南非淺黑石材等4種不同石材,配搭3種不同的表面處理方式,呈現12種不同的模樣,來象徵音符的變化;再依循《四季》中春、夏、秋、冬4樂章的節拍長短比例,來決定石片的寬度大小,鑄鋁板的色澤與尺寸也仿照石材,好讓石材與鑄鋁板有和諧的色系表現。最後隨著《四季》的旋律,將對應的壁材一一拼貼在外牆上,創造出音樂的律動感。










原來蘭陽博物館的外牆這麼有學問,是一首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我還以為不過是幾種不同顏色的石材與鑄鋁板的隨機拼圖而已。












這次去還幸運地碰上一些年輕人在玻璃帷幕前擺各種 pose拍照,倒影在玻璃產生趣味效果,彷彿在天空表演














拍完盡興,入內參觀的長輩也步出博物館,就找個地點為他們照張合照,謝謝他們今天帶給我意外的收穫













       


欲看更多精采照片,請用滑鼠左鍵點擊下面
微風下午網路相簿

歡迎由本部落格最上面右邊點擊

訂閱本部落格

加入這個網站

就可以馬上看到最新文章

或在
Facebook 向朋友推介本文章與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