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七美嶼摩托車環島遊,七美人塚,望夫石,小臺灣,雙心石滬

七美嶼摩托車環島遊
D-K

夫婦團契2012溽暑澎湖遊








七美真的很美








到澎湖好幾次,踏上七美嶼還是頭一遭

住在摩托車王國的台灣,到離島玩,當然要體驗一下騎摩托車,來個環島旅遊的樂趣。在這裡騎摩托車非常安全,不用怕被汽車撞,只要擔心不衝入海中就好了。不過有一個意外的問題,天氣非常燠熱,一趟下來又要汗流浹背,全身濕透好幾次。所幸只要轉緊摩托車油門,快速奔馳在廣闊的大地阡陌上,海風迎面而來,馬上清涼脾肚開,但摩托車一停下來,瞬間又置身燠熱中,反正豁出去就是了,結束搭船回澎湖本島時,再躲入冷氣最強的底艙吹冷氣就好了。







七美鄉是台灣澎湖縣最南端的一個鄉,全鄉均在七美嶼一個島嶼上,約在縣治馬公市南南西方29海浬(36公里)處。舊稱 南嶼、大嶼、南天島。總面積近7平方公里












『南滬港』

我們從最熱鬧的南滬港出發



























『七美人塚』

第一站來到七美人塚







明朝時沿海海盜猖獗,相傳在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一批倭寇自七美嶼的南邊海岸登陸,燒殺擄掠。當時島上的男人都出海捕魚,剩下老弱婦孺。有7位女子正在附近山上農忙(有說在井旁洗衣),不幸遇上倭寇侵襲,最後自知難以脫逃,因不甘受辱,為保全自身貞節,相攜集體投井自盡。事後有人發現此井居然長出七棵樹,因此人們便傳說這些樹就是那七名烈女子的化身。此樹終年長青,會在春秋二季會開出小白花,飄有清香,當地人又稱它為香花樹,樹齡高達四百年,乃澎湖縣轄內樹齡最長的珍貴老樹。








感念七名烈女子的事蹟,後人填井為塚,並立了塊碑--「七美人碑」,稱為七美人塚。原名大嶼的七美,也在1949年改名為現在的名稱。

現今七美人塚上有兩個石碑,面向塚左邊的石碑,是民國十四年,當地保正鄭碾奉命立的,碑背有文,敘述此塚的緣由。右邊的石碑是民國38年劉燕夫縣長與何志浩將軍前來憑弔立的,何志浩將軍有感而發,撰寫七美人歌一首,歌曰:「七美人兮白璧姿,抱貞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表達對七名女子的追悼。







在牆邊聽完導遊解說,很興奮地跳下去照相,不料後來傳來一個聲音「進園要買門票」,原來進『七美人塚』園區參觀還要花50元買門票








不過大部份遊客還是流連在外面小攤買涼耶、冰淇淋、紀念品……,買票進去的人很少,園區空盪盪一片。


















『七美嶼燈塔』

離開七美人塚沒多久,一座白色漂亮的燈塔就映入眼簾








七美嶼燈塔又稱七美燈塔、南滬燈塔,興建於1937年,是澎湖最南端,也是最晚興建的一座燈塔。於1989年整建後,高8.3公尺,8,000燭光,塔光可達19海浬。





『望夫石』

全世界叫做「望夫石」的風景點還真不少,大概是古時候母系社會以外的地區,女人的命都很苦吧!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也有一塊望夫石(Amah Rock),海拔約250多公尺,是獅子山系的一座小山,這座望夫石是直立的,一個女人背著一個小孩。






不過現在女性地位提昇,說不定以後也會出現「望妻石」!








七美嶼的望夫石是仰天橫躺,有點像綠島的「哈巴狗與睡美人」,只不過後者看起來好像較大。








過去七美嶼島上的男人大都從事捕魚行業,「捕魚」台語叫做討海,意思是跟大海討一口飯吃,但浩瀚海洋充滿許多危險變數,很多人一出海就回不來。男人出海捕魚,工作危險艱辛,易生意外喪命,所以七美嶼早期曾有「寡婦之島」之稱。









相傳在望夫石附近住著一對恩愛夫妻,某日丈夫出海捕魚遲遲未歸,妻子隻身到岸邊等待郎君歸來,日復一日,終不堪飢寒,香消玉殞。後人將她安葬於海邊,沒多久,石岸竟風化成一婦人仰躺的形狀,包括頭髮、頭、胸部、懷孕的小腹、雙腳,維妙維肖,望夫石的傳說於是不脛而走。

除了在高處遠眺之外,有時間可以向東行走,不多久就會看到一座石橋,沿著石橋走下海邊,就可以踏上望夫石這座石人島上,向東遠眺七美燈塔,向西則是壯闊的柱狀玄武岩海岸,風景遼闊。望夫石旁的潮間帶有許多水窪,退潮的時候走下水窪,可以看到裡頭有許多海中生物,像熱帶魚、海參、螃蟹等。

會長大人興起,拿出這次出遊做的「夫婦團契」橫布條,吆喝大家排好照團體照。
















『雄壯的摩托車隊』

















『大獅風景區、龍埕』

在大獅風景區觀景台往下眺望,立刻被眼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景觀,感動得目瞪口呆








所謂「大獅風景區」就是,連綿入海的柱狀玄武岩海崖奇觀。連結著向東延伸入海的小海岬,讓該處海岸線顯得氣象萬千。它特異的造型和色調,在下面白色浪花的對比下更顯突出、雄偉,遠觀貌似一隻蹲伏於海崖的石獅,在湛藍的滄海天一色裡向遠處眺望。







所謂「龍埕」,就為一段長達600公尺,內曲、南向之凝灰岩與玄武岩互層的地形地質,經過千百萬年的海蝕作用後形成平整的海蝕平台。由於熔岩流在流動覆蓋過程,受到營力互相擠壓後,形成動感十足的褶皺現象,加上附生其上不同種類的藻苔色澤,強化了褶皺曲線條紋的立體感。












由崖錐頂上俯瞰平台,可見綠、白、灰、褐之曲線蜿延其上,整體看來宛若一條翻騰在藍天碧海中的蟠龍,因此得名「龍埕」。廣義的龍埕泛指該處三大片的連續海蝕平台,而鄰近的小海蝕平台,猶如龍珠,龍頭、龍珠,渾然生成,活靈活現。從高處往下望,大浪拍擊平台激起的浪花,讓整個海蝕平台看起來,彷彿白龍浮游海中。















從大獅風景區觀景台可收覧全景,亦可經由涼亭旁沿著海岸人工石階道前往另一觀景台觀賞。或出大獅風景區,沿濱海公路行至一水泥橋停下,由橋旁緩降斜坡小心往下走,即可到達該海蝕平台,就近觀察其上之豆腐岩、壺穴,涉水於平台上的淺水窪,但海蝕平台很滑溜,務必小心;另外此一平台西北海崖有一海蝕洞

















『小臺灣』







「小臺灣」位於七美嶼東部海岸,為一座天然海蝕平台,因退潮時海蝕平台貌似臺灣島輪廓而得名,此為經年累月海浪拍蝕的產物。








像不像見仁見智,我倒覺得蠻像的,尤其是從遠處以斜45度角看更像,可惜沒有一個高台可以眺望。









照完了,看到恩美、恩麗姊妹穿著艷麗的長裙,妹妹恩麗穿的彩虹長裙還是姊姊恩美昨天在吉貝嶼剛買的,我「慫恿」兩姊妹在「小臺灣」前拍下美美的雙人照。
















『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

除了這些特殊的地形景觀外,可不要忽略欣賞你我所置身,渾然天成的草原、海岸線,以及海天一色



































『雙心石滬』

石滬為澎湖海邊常見的一種捕魚設施,漁民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不到六百口,而澎湖縣即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吉貝嶼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七美鄉雖然僅有「雙心石滬」此一石滬,但因造型優美,反而成為澎湖群島最受矚目、遊客最多的石滬。

完成一個石滬通常要花費數年的時間,且往往要集合數個家庭參與,所以大部分的石滬都是數人共有的。巡滬的時間是由這些石滬共同擁有者彼此協調排定。對於冬季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來說,石滬是許多澎湖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只是隨著澎湖海洋資源枯竭,現在石滬大多不具備捕魚的功能了。








堆砌石滬需要很高的技術,因為石頭都是用堆的而不是用水泥膠著,所以工法不對,海浪一來石滬就會被沖毀。現在澎湖會修建石滬的人很少很少了,七美的雙心石滬每年都需要維修保養。

「雙心石滬」位於七美鄉東湖村的頂隙,所以以前稱為「頂隙滬」。起造者為顏恭。其前身為「二窟一滬房」的型態,由顏恭委託吉貝「芭樂師」所設計,約位在現今左伸腳的螺鉤彎處,後來因颱風傾倒,顏恭再接再厲,又請吉貝師傅於現址再造新滬,由顏氏五位堂兄弟合力建造,其間亦有以計酬方式雇請工人,也曾用竹筏搬運石頭,耗費數百個工作天,方於1937完成。






昔日雙心石滬登記為顏恭所有。顏恭共有三子,股權現由么子顏東代表,因顏東已遷往高雄,故將石滬交由堂兄弟顏教本管理。後來因該滬造型優美,大受觀光客喜愛,觀光局為發展觀光,便將股權買斷,供民眾觀賞、抓魚。








雙心石滬還是七美觀看日出的最佳景點,遊客可以一大早爬起來,前往觀賞旭陽從海面東昇。雙心石滬也可以就近參觀,只要沿著路往下走大約數公尺,就可看到一座金鶯寶塔,再沿著階梯往下,即可以走到雙心石滬。滿潮後2-3小時可以在石滬中戲水游泳,又可以成為斷崖上拍照遊客的麻豆。退潮時可以看到石滬裡頭有不少魚類。
















由於時間關係,導遊帶我們至此,就鳴金收兵,直接殺回南滬港搭4點半的船回馬公。















更多精采照片請點擊下面


微風下午網路相簿

歡迎由右上方點擊

訂閱本部落格

加入這個網站

閱讀最新文章

或在
Facebook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