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π
D-K











第一次看李安的電影,就看到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一掃我從前對他的懷疑






看的是海外先睹為快版,用投影機打在150吋的螢幕上,影像還算清晰,雖沒有3D的臨場感,豐富鮮豔的海上奇景色彩與FU還是有一點出來





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有2種欣賞方式,一種是純娛樂、輕鬆、不用大腦的方式,首先你必須知道,它是在描述一個叫Pi的印度男孩成長的過程,以及他在海上漂流的故事,雖然其實是一個很殘忍但包裝精美、很含蓄,不見人肉被吃的吃人肉事件。劇本大綱如下:






皮辛•墨利多•帕帖爾是個印度男孩,他熱愛宗教(同時信仰基督教、印度教及回教),家裡開的是動物園,對動物十分了解,有一對愛他的父母跟一個哥哥拉維。1976年2月,印度的塔米納杜政府解體,皮辛的爸爸認為這是甘地夫人踏上極權專制之路的最後一擊,於是決定舉家遷移到加拿大。







在前往加拿大的路程中,他們以及所經營動物園之動物一起搭乘的輪船「奇桑號」,因為一場暴風雨意外沉沒,在混亂之中,皮辛被水手丟上一艘載滿動物的救生艇,上面有一隻斑馬、一隻鬣狗、一隻紅毛猩猩,以及一隻孟加拉虎 理查•帕克(Richard Parker),皮辛運用他的動物知識與動物和平共處,靠著宗教信仰堅定意志,在太平洋上撐過了227天。皮辛的家人後來證實已全部罹難。






看片首的動物園,與Pi海上漂流過程五光十色的海景,以及無人島就已很夠本






第二種欣賞方式是傷透腦筋方式,過程不斷在想一大堆問題:2個故事版本那一個是真實版本?老虎代表什麼?無人島代表什麼?電影的宗教觀是什麼?少年名字的Pi象徵什麼?………


許多人針對本片的情節故事有許多看法,本人手癢,不揣淺陋,也來參一腳,綜合各家說法,加上本人創見、聖經觀念,寫一下觀後分析,以饗讀者






先提2個重要觀念

1、一個好的作品(小說、音樂、繪畫、電影等),除了傳達作者自己的觀念外,更重要是激發觀賞的人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情緒反應與共鳴

2 、本片所要表達的看法主要來自原著作者,其次才是導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2001的同名暢銷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據說全世界熱銷700萬本,得了好幾個奬,在美國甚至被列為青少年必讀讀物。但故事牽涉小孩、大海與動物,剛好是電影製作避之唯恐不及的三大元素。主題又是宗教、動物學與哲學,對一般觀眾而言,不易親近,又有幾幕海上奇景,拍攝技術門檻頗高,故自2003年福斯電影公司買下翻拍版權後,歷經奈沙馬蘭等大導之手,電影仍無疾而終。2009年,福斯找上李安。他明知要把《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成電影,幾乎跟Pi發音本身所代表的圓周率π一樣「無解」,還是接下了。

揚•馬特爾雖是加拿大人,卻出生於西班牙,曾到過印度,或許因此才寫了這個關於印度少年,搭乘日本貨船移民加拿大,途中遭遇風暴,船隻沈沒馬里亞納海溝,而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上漂流 227 天的故事。作者過去自加拿大到印度,而書中少年則從印度至加拿大,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漂流」的迴圈,彷彿是作者自我追尋而後迴歸的過程。





本人認為本片探討主題有2,嚴格講只有一個:在像遭遇船難之後海上漂流過程之非常時刻,為求生存,吃下死人的肉,甚至殺死瀕死或虛弱同伴吃其肉,是否違反人性與倫理道德?即所謂理查•帕克(Richard Parker)緊急避難倫理難題。


理查•帕克這個人名似乎代表殺人吃其肉的人,像 John Doe 代表男性無名氏,Jane Doe 代表女性無名氏。歷史中幾個與吃人肉有關的理查•帕克

1、Edgar Allen Poe 小說中,有四人發生海難在海上漂流,他們決議投票選出誰該被犧牲,Richard Parker 選中了籤,因此他被犧牲,其餘三人吃其肉得以生存。

2、1846年,名為Richard Parker的學徒同其餘21名乘客船難死亡

3、1884年,著名的(本人也是看了本片才知道)的英國女王訴杜德利與史蒂芬刑事訴訟案







要「看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定要知道這個案件,它是整部電影的核心

R v Dudley and Stephens
(R 是 Regina 的縮寫,Regina 是 Queen 的拉丁語)


亦即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刑事訴訟案:“女王訴杜德利與史帝芬案”(Her Majesty The Queen v. Tom Dudley and Edwin Stephens)



詳細過程如下:

1884年7月,澳大利亞遊船木樨草號從英國埃塞克斯前往澳洲雪梨,途中在南大西洋離岸1300英里處失事沉沒,四個倖存者:船長杜德利、大副史帝芬、水手布魯克斯,和孤兒出身的17歲男孩,船艙服務員理察•帕克,他們被困在一艘十三英尺長的救生艇上,全部食物只有兩個罐頭。 在第19天,杜德利提議,以抽簽的方式選出一個人被殺掉,讓其他三人吃掉,以求生存,對此,布鲁克斯反對,史帝芬猶豫, 而杜德利說:無需猶豫了,帕克身體最弱又没有家人,他肯定先死。 杜德利隨後殺了帕克,他們三人吃帕克的屍體撑過。 四天後,3人被路過的法國帆船蒙堤祖麻號救起,蒙堤祖麻號進英國法爾茅各斯港短暫停留,杜德利、史帝芬和布鲁克斯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被逮捕收監,杜德利、史帝芬被起訴,布鲁克被當污點證人。 陪審團同情被告,但為了避免無罪宣告的结果,法官要求陪審團進行特殊裁决,只認定事實。 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殺人罪,駁回他們的緊急避難抗辯,被告被判處绞刑,但隨後被維多利亞女王特赦。








到底作者楊•馬泰爾與導演李安認為主角少年 π 有沒有吃人肉?亦即故事版本那一個是真的?是第一個,還是第二個?


我很不情願地投第二個一票。不然本片從一開始鋪陳少年 π 的成長過程,還信了全世界3大宗教、茹素,並用輪迴或水的循環來合理化海上漂流緊急避難吃人肉,以及提出理查‧帕克(Richard Parker)這個名字,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用尿Pee的諧音Piscine來命名少年,水喝進去,變成尿,尿進入海中,蒸發變成雲,落下來變成雨,人又把雨水喝下去,上帝創造的太陽完成淨化作用。少年尿尿畫地盤,老虎尿「水泉」把他噴得滿臉臭尿酸






用π(Pi)來代表少年,圓 周率3.141592653589793.... 是無窮盡的無理數,代表人追尋永生、神性等過程之漫長、無窮盡、荒謬、不合理。其次,圓周象徵地球,與大自然之循環運轉。

尿之Piscine變成無窮盡之Pi

漂流227天,22 ÷ 7=3.14,7是聖經代表神、完美之數字,3.14接近π=3.141592653589793....

片頭一開始的蜂鳥飛行路線近似代表無限、無窮






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實際上作者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後者解決心靈問題。宗教與科學兼顧,理性與感性並存才是生存王道,作者與導演大概都贊成吧!漂流的少年π 就是靠宗教與科學、理性與感性生存下來,這也是他倆從一開始敘述少年π 成長過程與背景,信了全世界3大宗教、茹素,只因遭難漂流海上,為求生存,不得不破戒食肉,甚至是人肉,鋪陳合理化他在漂流過程為緊急避難,吃下母親肉體的行為。






兩個故事,是典型的編劇與導演在片尾「伏擊」觀眾的電影手法,當觀眾看完電影的大部份,已很滿足導演給的結局時,卻突然被打了一巴掌,被告知剛才的結局是假的,真正的結局是另一版本,觀眾瞠目結舌之餘,也很驚喜地接受峰迴路轉的轉變。當成人的Pi向作者講完第一個故事時,觀眾因為有了少年Pi獲救的圓滿結局,正心滿意足時,不料導演卻藉日本保險調查員的質疑,讓少年Pi講出另一版本的海上漂流經過。於是我們有了兩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的過程:Pi、母親、水手和廚師登上救生艇。水手受傷,很快死去。廚師將其吃掉。然後Pi不小心放跑了一隻海龜,被廚師毆打。母親與廚師爭執,被廚師所殺。廚師把母親的屍體扔進大海餵鯊魚。Pi出於憤怒殺了廚師,並吃掉了他。

在這個故事裡,各種元素和第一個故事完美對應,母親=猩猩,廚師=鬣狗,水手=斑馬,老虎=Pi的殘忍本能。可能很多人還無法接受第二個殘酷的故事才是事實,但導演李安在講述第一個故事發生的過程中,已經數次暗示我們,第二個故事才是真正發生的:

1、大船遇到風暴,當Pi跳上救生船之後,在中國船員用華語大喊『斑馬!斑馬!』後,斑馬才跳進了救生船。此處暗示中國船員對應斑馬。

2、當Pi的母親想換素的菜品時,廚師表現的極為惡劣,剛好符合鬣狗凶惡的特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後才找到救生船,且是在Pi的幫助下才上船的,並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幫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後,老虎才突然出現反撲了鬣狗,與第二個故事中Pi的母親被廚子殺了之後,Pi終於忍無可忍殺了廚子的順序一致。





少年Pi與孟加拉老虎的關係







我認為孟加拉老虎代表吃人肉的少年Pi

孟加拉老虎在片中的主要動作就是殘忍地吞噬動物,所以是用來象徵吃人肉的少年Pi






作者一開始就講了一個笑話,一位名叫理查•帕克(Richard Parker)的獵人,在河邊抓到了一頭口渴在喝水的老虎,就把牠取名為「Thirsty」(口渴)。但後來獵人與老虎的名字因人為疏失而對調,這成為少年Pi與老虎理查•帕克互換的伏筆,而理查•帕克又是吃人肉的代名詞。

而在片首,一次少年Pi在哥哥慫恿下進入教堂偷聖水,碰到神父以為他是進來找水喝,對他說「You must be thirsty.」,並拿一杯水給他喝。





所以少年Pi就是口渴喝水的「Thirsty」老虎,而「Thirsty」老虎後來變成吃人肉理查•帕克,少年Pi有一天也會變成漂流海上渴望(Thirsty)求生因而吃食人肉的理查•帕克。

當少年Pi想要接近老虎理查•帕克時,父親冷冷地向他說:『從它眼中反映出來的,是你自己的投影』,暗示老虎代表有一天要吃人肉的少年Pi








綜合以上,作者與導演的案件真相不就是第二個故事嗎?

Judo made!故事版本只有2個嗎?其實還有第三個版本




既然第二個故事才是真實版本,但它100%真實嗎?亦即少年Pi最後是吃廚師的肉還是母親的肉?


我又不情願地投下吃母親的肉殘忍的一票,這就是第三個版本,就像少年Pi在無人島上摘下一個果子(或蓮花),剝了3次才看到真相的母親牙齒。



獲救的少年Pi講第一個故事時說,猩猩坐著漂浮的香蕉而來。保險調查員立刻指出,香蕉不會漂浮。當Pi講述第二個故事時,對這個細節居然沒有修改,仍舊堅持說媽媽坐著漂浮的香蕉前來,作者在此暗示這兩個故事都有破綻。






電影一開始,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少年Pi,和他的父親母親在晚餐時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少年Pi為求生存,理想吃掉宗教信仰。少年Pi的父親說:『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沒信。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而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電影裡提及了兩人的背景:父親被現代醫學救了一條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學,代表著理性,他是肉食者,所以那晚只有他可以吃羊排,暗示要生存就必須放下宗教信仰吃肉,甚至人肉;母親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電影裡還特意強調,母親捨棄家庭跟隨父親,信仰是她與過去唯一的聯繫。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少年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少年Pi那晚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也就是說,他選擇了後者,認同了母親的話。但是最後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天人交戰之後,渴望生存下去的Thirsty 還是變成吃了母親人肉的老虎理查•帕克,科學理性吃下宗教信仰。


另外蓮花與無人島也暗示少年Pi吃了母親的肉



母親與蓮花





蓮花與Pi母親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蓮花就代表Pi的母親,片頭母親在地板上用粉筆畫蓮花給Pi和拉維看。片中Pi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蓮花,然後又變成母親的容貌,最後疊加到了沉船。少年Pi認識女朋友阿南蒂也是因著蓮花,他問阿南蒂舞蹈手勢的意思,她說那是「林中蓮花」。Pi問阿南蒂林中蓮花是什麼意思時,她沒有回答,直到我們進入電影最後的一段無人島,才豁然開朗: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蓮花,打開以後,裡面是一顆人牙,原來這就是「林中蓮花」,而蓮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親的遺骸。







無人島







無人島是Pi漂流故事的總結,也是第三個版本,真正的事實真相


大部份人都接受無人島代表少年Pi母親的身體,餵飽拯救了少年Pi

在抵達無人島前,Pi與Parker經歷了一場暴風雨,Parker趴在Pi的腿上,兩人皆奄奄一息,Pi說:「We're dying.」,此時他的求生意志被暴風雨摧毀殆盡,不久,小舟擱淺在一座無人島。這裡隱喻Pi已走投無路,宗教信仰已瓦解,為求生存,吃人肉的老虎本性出來了!






草和盤根錯節的樹根代表著人的血肉與靜脈、夜晚會腐蝕動物的湖水代表人體內的胃酸、




成千上萬的狐獴更代表著屍體上的蛆!Pi在樹上睡覺時摘了一顆果實,打開彷彿一朵蓮花,裡面藏了一顆人的牙齒,那是母親的牙齒。當Pi告別阿南蒂的時候,阿南蒂給他手腕繫了一條繩子,代表了與最愛之人的告別。Pi一登島便在島上繫了一段繩子,暗示P他在與母親告別,因為他即將要吃掉她。






而最後導演李安讓我們從遙遠處看整個無人島,竟然活像一副平躺的女人身體(像綠島之睡美人與哈巴狗,七美島之望夫石?),Pi母親的屍體。



             


所幸在最後一刻,Pi還是選擇逃離無人島,不讓自己的人性死在無人島上,寧願餓死在海上,連他的生存本能獸性也一起離開;但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反而獲救了。








我的看後感想


少年Pi從幼小就追求神性(完全),像聖經中的青年財主來問耶穌,該做些甚麼善事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



有一次,有人來見耶穌,說:「老師,我該做些甚麼善事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呢?」

耶穌回答:「你為甚麼問我關於『善』的事呢?只有一位是善的。如果你要得到永恆的生命,就應該遵守誡命。」

他就問:「哪些誡命呢?」耶穌說:「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竊;不可作假證;

要孝敬父母;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

那青年回答:「這一切誡命我都遵守了,還要做些甚麼呢?」

耶穌說:「如果你要達到更完全的地步,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

那青年一聽見這話,垂頭喪氣地走開了,因為他非常富有。

於是,耶穌告訴他的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有錢人要成為天國的子民多難哪!

                                         --------------聖經 馬太福音19:16~23





Pi除了印度教以外又信了世界3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回教,甚至猶太教也涉獵了,但是一旦遭遇人生大災難,面臨生死關頭時,這些宗教似乎完全無法發揮作用,而且他無法擺脫身上向下沈淪的惡劣人性成份(亦即老虎理查•帕克,有人稱此為獸性)


其實聖經中保羅也曾有這感嘆


7:15 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因為我所願意的,我偏不去做;我所恨惡的,我反而去做。

7:18 我也知道,在我裏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裏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
7:19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

7:21 因此,我發覺有一個法則在作祟:當我願意行善的時候,邪惡老是糾纏著我。
7:22 我的內心原喜愛上帝的法則,
7:23 我的身體卻受另一個法則的驅使─這法則跟我內心所喜愛的法則交戰,使我不能脫離那束縛我的罪的法則;這法則在我身體裏作祟。
7:24 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
7:25 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我的情況就是這樣:我自己只能在心靈上順服上帝的法則,而我的肉體卻服從罪的法則。

                                                                                 ---------聖經 羅馬書





但最後,少年Pi選擇了良善,放棄活命依靠的母親屍體,所以當他坐小艇離開無人島時,鏡頭讓我們看到他越來越遠離,外觀像一具橫躺女人身體的島嶼

在整部片中,少年Pi與老虎的關係一直是大家注目的焦點。大家也同意老虎豫意少年Pi的獸性、求生本能、殺生行為、損人利己人性劣根性、人性、向下沈淪、黑暗面……等,每個觀眾有每個觀眾的解讀用詞,但我們知道,Pi自小就想去接近它,與它作朋友,但卻被父親大罵一頓。直到海上漂流,才有機會與之有更多互動,從敵對、互防、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馴服牠,到生死與共,但他始終無法成為老虎的朋友,甚至他們倆獲救後,老虎理查•帕克頭也不回地離開他,走入樹林,讓他傷心欲絕。





人的獸性是無法被馴服而與人性共存,我們最終還是要 grow out of it。聖經創世記發生在亞當2個兒子間的世界第一件謀殺案,上帝就告訴我們,罪或人性中壞的傾向,像猛獸蹲伏,伺機要吞服我們,我們要極力制服它



4:2 後來,她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亞伯。亞伯是牧羊人;該隱是農夫。
4:3 過了一些日子,該隱帶了一些土產,作祭物獻給上主;
4:4 亞伯也從他的羊群中選出頭胎最好的小羊,作祭物獻給上主。上主喜歡亞伯,接受了他的祭物,
4:5 但是拒絕了該隱和他的祭物;因此該隱非常生氣。
4:6 上主就警告該隱:「你為甚麼生氣?為甚麼皺著眉頭呢?
4:7 你要是做了該做的事,自然會顯出笑容,但因為你做了不該做的事,罪已經埋伏在你門口。罪要控制你,可是你必須制服罪。」
4:8 後來,該隱對他弟弟亞伯說:「我們到田野去走走吧!」他們在田野的時候,該隱對弟弟下手,把他殺死。

                                                                   -------聖經 創世紀




少年Pi最後還是制服了老虎理查•帕克,但是他們2個是不可能成為朋友的。

本片的最大賣點是時而驚濤駭浪






時而波平如鏡的大海













海象徵人生的遭遇無常以及人性的不同面相,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網路上對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已有很多很好的討論,本人集各家之大成,加上自己的看法,提供大家參考,也謝謝這些前輩精闢的看法

本文大部份資料來自維基百科,更深瞭解請點擊之

最後再次推薦大家一定要看這部電影,最好是到電影院戴3D眼鏡看會更過癮









PROFILE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製片商:Fox 2000 Pictures
發行商:二十世紀福斯
片長:120 分鐘
首映:2012/11/21(美國、臺灣)
預算:1.2億 USD
票房:5.83億 USD








導演:李安
製片:李安
           吉爾•內特
           戴維•沃馬克

劇本:David Magee
原著: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揚•馬特爾,2001年出版)
配樂:麥可•唐納
攝影:克勞迪奧•米蘭達Claudio Miranda
剪輯:Tim Squyres

拍攝地點:臺北市立動物園、臺中水湳經貿園區、墾丁國家公園等地,印度本地治里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4項大奬: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電影配樂







角色/演員


皮辛•墨利多•"Pi"•帕帖爾 Piscine Molitor "Pi" Patel,成年時的Pi。向作家好友陳述了年少時的奇幻事蹟/
伊凡•卡漢 IrrfanKhan

少年時的Pi,16歲,主角,與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在太平洋上度過二百多天的日子/
蘇拉•沙瑪  Suraj Sharma

童年時的Pi,11-12歲左右\
阿尤許•坦登  Ayush Tandon

幼年時的Pi,5歲\
Gautam Belur

作家,Pi的作家朋友,即原著作者楊•瑪爾泰\
拉夫•斯包爾 Rafe Spall


桑陀旭•帕帖爾 Santosh Patel, Pi的父親。動物園園長\
阿迪爾•胡賽恩 Adil Hussain

姬塔•帕帖爾 Gita Patel ,Pi的母親\
塔布 Tabu

拉維•帕帖爾 Ravi Patel, Pi的哥哥,18-19歲\
維比許•西瓦庫瑪 Vibish Sivakumar

阿南蒂 Anandi, Pi在印度舞課時認識的小女友\
薛門錫•莎娜 Shravanthi Sainat






欲看更多精采照片,請用滑鼠左鍵點擊下面

微風下午網路相簿


歡迎由本部落格最上面右邊點擊

訂閱本部落格

加入這個網站

就可以馬上看到最新文章

或在
Facebook 向朋友推介本文章與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