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

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



🔹 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等,基本上都是同一種病,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慢性單純苔癬(Lichen Simplex Chronicus)又稱神經性皮膚炎(Neurodermatitis),以前的皮膚科醫師強烈相信這病與焦慮、緊張、強迫症傾向個性有關。


這些病是指在患者身上某個或某些部位出現慢性、境界明顯、脫屑而厚皮(嚴重會似苔蘚狀)的單個或數個大小不一之皮膚病灶。


患者通常有過敏體質,因為種種原因,皮膚某些部位發癢,難以抑制地頻繁搔抓、摳、磨蹭,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造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皮膚增厚。


治好後很容易復發,而且通常都是在相同地方。


🔵有關汗皰疹,請點擊下面本人的部落格衛教文章閱讀


http://cozybreezeafternoon.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html?m=0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天上滴下來的甘露,大禹嶺茶

🍵 天上滴下來的甘露-大禹嶺茶 







喝到這種茶很有幸福感


以前以為台灣高山茶最TOP就是梨山茶。


哪裡知道這是外行人的想法,


高山茶的最頂端極品是大禹嶺茶(不是印度大吉嶺)!


我戲稱為“大憨囝”茶。


大禹嶺茶區位於台中、花蓮、南投交界處,海拔在2200至2800公尺,是台灣最高的茶區; 除了海拔高度外,此處終年雲霧瀰漫,日照不長,茶味更加清香甘甜。在依海拔高度論身價的台灣高山茶中,大禹嶺茶可說是高山茶王,非常的珍貴。一般中橫公路95K以上的茶園都可稱為大禹嶺茶,大禹嶺茶區從95K至105.5K雖然路程有十多公里,但茶園並不多,主要是因為高山適合茶地少、茶葉維護困難,因此大禹嶺茶葉產量少,價格高,被視為台灣茶難得的珍品。





政府自2014年開始移除大禹嶺茶園,並收回茶園土地,95K以上茶園幾乎已經沒有生產,所以理論上應該沒有95 K的大禹嶺茶。


網路資料說大禹嶺茶的生產成本每斤至少4~5000元以上,每斤4000元以下,號稱大禹嶺茶,可信度不高。


透過牧師朋友從梨山勇記茶行買到1斤3300,號稱大禹嶺茶(冬茶) 的高山茶。怎麼那麼便宜?等級是不是比梨山茶低一點?後來才知道大禹嶺茶等級高於梨山茶。


真的是大禹嶺茶嗎?不能光看包裝上面的「大禹嶺茶」四個字或聽賣的人的話,泡了才知道。


一個休閒的晚上,道具準備齊全,打開這包放了半年的大禹嶺茶,好好享受。竟然泡了20泡以上,舌頭還可以喝到甘甜味。過了一年,一個星期日晚上,與朋友在家泡茶,先泡了一個晚輩送給長輩的感恩高山茶,接下來換梨山春茶,最後拿出我的大禹嶺冬茶,從第一泡聞、喝到的清香、含在口中的醇厚滑潤沒有澀味、下喉之後的回甘、耐泡等,相較之下實在差太多了,好的茶很耐泡。








80%相信,這應該是大禹嶺冬茶。


是不是好茶,泡了才知道,不能看包裝外面印的字。


這是理性的人處世之道。

喀喀作響的關節

 🍾喀喀作響的關節

(Cracking joints)




轉頭關節時為什麼會出現「喀喀」聲?有的人聲音比較大,不免擔心,自己骨頭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關節轉動出現聲響,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幾乎每個人任何一個活動關節轉動時,一定會發發出聲響,只是聲音大小的問題。一般人形容那個聲音可能是:喀喀、嘎嘎、啵、啪……


🔹重點是區分生理性或病理性關節聲響。




🔸關節發出聲響原因大致分2種:



○關節內聲響


可能是關節面、軟骨、韌帶摩擦造成,如運動員的膝蓋半月板、肩關節唇,因為過度使用,較容易受傷,軟骨與骨頭摩擦時就會出聲,此外退化性關節炎骨頭摩擦也會產生雜音。


 

⭕但是關節液內的物理作用機轉也會造成「喀喀」聲,而且大多數人屬於這一種,例如有些人習慣性折手指頭所發出的聲音。產生原因有兩種理論:


1. 關節腔内有一些小泡泡(內含二氧化碳或氮氣或氧)因關節轉動擠壓破裂發出聲響。


2. 摩擦成核(tribonucleation)+ 空化初始(cavitation inception)


這是用Cine MRI實驗研究,得到的最新結論(請見這個影音短片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9/Real-Time-Visualization-of-Joint-Cavitation-pone.0119470.s002.ogv)。


人體活動關節内有關節腔, 裡面含著很黏稠的關節腔液(又稱滑膜腔液)。當關節被伸展時,原來黏在一起的兩個關節面需要相當大的力量才可以克服這個黏力被分開,這個巨大力量產生瞬間突然分開,瞬間過程造成一個很大的負壓,把周圍組織裡面的氣體(二氧化碳或氮氣或氧)吸進來形成微氣泡(摩擦成核,tribonucleation),這些微氣泡快速融合形成大氣泡(空化初始,cavitation inception),於是發出聲響。


 


#關節外聲響


關節外部韌帶、肌腱、肌肉摩擦所發出。筋太緊、柔軟度不好也會造成關節「喀喀」聲,常出現在久坐或早上剛起床時,稍微動一動之後,關節就不再卡,這是因為活動後,柔軟度及血液循環變好了,關節自然不再「喀喀」響。


 

診斷關節活動聲響,要先排除紅腫熱痛症狀、風濕免疫疾病、肌肉關節受傷、與退化因素等。


通常年輕人的關節活動聲響都是生理現象,尤其是經常運動(肌肉瞬間力量比較大)、身材比較纖細(關節皮膚比較薄,聲音聽起來比較大聲)的人會比較明顯。


上了年紀,關節聲響比較需要排除退化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產生的病理性聲響(硬骨摩擦或骨碎片造成)。


🐽 有興趣請閱讀下面維基百科裡面的文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acking_joints






喀喀作響的關節

 🍾喀喀作響的關節

(Cracking joints)



『醫學動動腦 10-2』


😉Part 2


答案:正常生理現象


◽ 給羅小姐抽血做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RF),結果正常。


因為羅小姐的問題,我花了幾個小時上網搜尋,又學到一種“病”。


她回診看報告時,我向她衛教最近才學到的醫學新知,讓她心安。


⬜⬜⬜⬜⬜⬜⬜⬜⬜⬜


🤔Part 1


❓問題:關節轉動時喀喀作響 要不要緊


◽羅小姐,28歲。 過去幾年身上一些關節(手腕、髖、膝、踝等)轉動常常常會聽到喀喀作響,最近幾個月覺得比較大聲,尤其是在休息一段時間(0.5~1小時)之後,開始轉動時聲音特別大聲。但是關節不會疼痛,沒有不明熱、掉頭髮、身上沒有特別紅疹。


檢查她的身上關節,並沒有紅腫、變形。


羅小姐有固定上健身房或慢跑等運動習慣。


體重48公斤。


職業:電腦程式設計師


飲食:一般 




📗📖 


🍾喀喀作響的關節


轉頭關節時為什麼會出現「喀喀」聲?有的人聲音比較大,不免擔心,自己骨頭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關節轉動出現聲響,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幾乎每個人任何一個活動關節轉動時,一定會發發出聲響,只是聲音大小的問題。一般人形容那個聲音可能是:喀喀、嘎嘎、啵、啪……


🔹重點是區分生理性或病理性關節聲響。


🔸關節發出聲響原因大致分2種:


○關節內聲響


可能是關節面、軟骨、韌帶摩擦造成,如運動員的膝蓋半月板、肩關節唇,因為過度使用,較容易受傷,軟骨與骨頭摩擦時就會出聲,此外退化性關節炎骨頭摩擦也會產生雜音。


 

⭕但是關節液內的物理作用機轉也會造成「喀喀」聲,而且大多數人屬於這一種,例如有些人習慣性折手指頭所發出的聲音。產生原因有兩種理論:


1. 關節腔内有一些小泡泡(內含二氧化碳或氮氣或氧)因關節轉動擠壓破裂發出聲響。


2. 摩擦成核(tribonucleation)+ 空化初始(cavitation inception)


這是用Cine MRI實驗研究,得到的最新結論(請見這個影音短片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9/Real-Time-Visualization-of-Joint-Cavitation-pone.0119470.s002.ogv)。


人體活動關節内有關節腔, 裡面含著很黏稠的關節腔液(又稱滑膜腔液)。當關節被伸展時,原來黏在一起的兩個關節面需要相當大的力量才可以克服這個黏力被分開,這個巨大力量產生瞬間突然分開,瞬間過程造成一個很大的負壓,把周圍組織裡面的氣體(二氧化碳或氮氣或氧)吸進來形成微氣泡(摩擦成核,tribonucleation),這些微氣泡快速融合形成大氣泡(空化初始,cavitation inception),於是發出聲響。


 

#關節外聲響


關節外部韌帶、肌腱、肌肉摩擦所發出。筋太緊、柔軟度不好也會造成關節「喀喀」聲,常出現在久坐或早上剛起床時,稍微動一動之後,關節就不再卡,這是因為活動後,柔軟度及血液循環變好了,關節自然不再「喀喀」響。


 

診斷關節活動聲響,要先排除紅腫熱痛症狀、風濕免疫疾病、肌肉關節受傷、與退化因素等。


通常年輕人的關節活動聲響都是生理現象,尤其是經常運動(肌肉瞬間力量比較大)、身材比較纖細(關節皮膚比較薄,聲音聽起來比較大聲)的人會比較明顯。


上了年紀,關節聲響比較需要排除退化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產生的病理性聲響(硬骨摩擦或骨碎片造成)。


🐽 有興趣請閱讀下面維基百科裡面的文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acking_joints






全身很多關節轉動時嗄嗄作響

 🔵全身很多關節轉動時嗄嗄作響

(Cracking joints)



『醫學動動腦 9-1』


🤔Part 1


❓問題:關節轉動時喀喀作響要不要緊


◽羅小姐,28歲。 過去幾年身上一些關節(手腕、髖、膝、踝等)轉動常常常會聽到喀喀作響,最近幾個月覺得比較大聲,尤其是在休息一段時間(0.5~1小時)之後,開始轉動時聲音特別大聲。但是關節不會疼痛,沒有不明熱、掉頭髮、身上沒有特別紅疹。最近關節沒有扭傷。


檢查她的身上關節,並沒有紅腫、變形。


羅小姐有固定上健身房或慢跑等運動習慣。


體重48公斤。


職業:電腦程式設計師


飲食:一般









慢性濕疹 慢性皮膚炎 慢性單純苔蘚

慢性濕疹

慢性皮膚炎

慢性單純苔蘚








🔹 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等,基本上都是同一種病,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慢性單純苔癬(Lichen Simplex Chronicus)又稱神經性皮膚炎(Neurodermatitis),以前的皮膚科醫師強烈相信這病與焦慮、緊張、強迫症傾向個性有關。


這些病是指在患者身上某個或某些部位出現慢性、境界明顯、脫屑而厚皮(嚴重會似苔蘚狀)的單個或數個大小不一之皮膚病灶。


患者通常有過敏體質,因為種種原因,皮膚某些部位發癢,難以抑制地頻繁搔抓、摳、磨蹭,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造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皮膚增厚。


治好後很容易復發,而且通常都是在相同地方。


🔵有關汗皰疹,請點擊下面本人的部落格衛教文章閱讀


http://cozybreezeafternoon.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html?m=0


板橋吳家胡椒餅

 🍪板橋吳家胡椒餅





經常大排長龍,美味好吃,萬華夜市内廣州街243號的「吳家胡椒餅」,已於本月13日遷到板橋後埔的黃昏夜市。








板橋人的福音!


『微風診所-杏林春暖』


邱女士,73歲,一年罕罕阿會來診所看病一、兩次,每次來都會帶一點歐咪呀給(美味小吃)給診所員工。每一次我都會跟她說下次不要再破費了,但她每一次都會帶來(下次不要提,大概就不會再帶來了?)


這次她送給我鄰居賣的越南春捲與胡椒餅。胡椒餅我請掛號小姐平均分成4份,員工一人一份(包括我在內)。


本來我想胡椒餅不就是外殼很硬,有碳燒味的肉餅嗎?年紀大了,牙齒不好,怕咬不下去。晚上回到家,由於錯過晚餐,就拿出來充飢,先微波30秒,再拿出來搭配義美豆漿,邊吃邊看日劇「天国與地獄」,沒想到外皮竟然不會很硬,層次分明,裡面的綠蔥赤肉,香甜多汁,搭配起來恰恰好。可惜只有一個。吃完看著包裝紙上網去查,原來是萬華夜市人氣爆棚的吳家胡椒餅。



                        取自網路




有一點我想不通,73歲的邱女士,眼睛不好,一個老人家怎麼能夠去萬華夜市排隊,買一大袋的胡椒餅呢?


一個30元,四個100元,等於一個胡椒餅只要25元,這價格在台北少之又少,真的超便宜的。於是第二天中午12點,我開車繞到廣州街去買看看,沒有想到243號空蕩蕩,不見吳家胡椒餅趵攤車,請教隔壁的店家,她很好心的告訴我,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擺攤,今天大概就不會做生意了。我不死心第2天又去一趟,還是落空,第三天晚上再去一次,在擺滿攤販的萬華夜市內,仍然不見吳家胡椒餅的縱影。


今天邱女士回診看抽血報告,我順便問她,上次的吳家胡椒餅是在哪裡買的?原來「吳家胡椒餅」已經搬到板橋後埔黃昏市場内,就在她住家隔壁。她還透露老闆娘並不是網路所寫的越南人,而是對岸河南鄭州人,她很早以前到台灣來,嫁了台灣人,後來先生過世。正巧她和邱女士先生都是河南鄭州同鄉。吳家胡椒餅原來一天賣700個,現在體力不好,只賣400個。


我連忙請掛號小姐到黃昏市場去給我買16個胡椒餅4個蔥餅,沒想到她們今天沒做葱餅,只買到16個胡椒餅,拿回家放冰箱,可以吃兩個禮拜。


感謝上主賜給我這個美味嗎哪。謝謝邱女士讓我吃到這麼好吃的胡椒餅。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天国と地獄

 🔵天国と地獄🔴


🌕換個腦袋思考🌞






我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獄

你的天堂可能是我的地獄


今晚失望地看完燒燙燙的最最終回,望眼欲穿的奄美大島美景,也泡湯。只得到一個結論:


交換靈魂,置身處地


換個腦袋思考-另一種說法


「天國與地獄」,大概是這一季(2021冬季)日本連續劇的最強檔,由近年來日劇當紅、曝光率極高的兩大咖綾瀨遙與高橋一生主演,前者的演技實在不怎麼樣,只有跑步比較好看,欣賞交換靈魂後的演技就要看後者。


全劇10集,要動用最後兩回來收尾,顯然前面劇情掰得太過火,轉不回來,殘局很難收拾。


坦白講,看了三個月還是霧煞煞,犯案過程、交換靈魂之後誰是誰、因果關係、陳年往事……等,年紀大了看劇常不專心,要重新連續再看一次才看得懂,只是沒有那種美國時間。


我不會想與人交換靈魂,但是可以嘗試換腦袋思想,體會高橋一生的異卵雙胞胎弟弟,連續殺人犯東朔也,長期受霸凌、壓榨( 包括被編劇森下佳子霸凌得癌症)的憤愾心情。


put-jî-kò(不而過)清潔大廈是一回事,清潔社會(殺死一些他認為該死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


*圖取自網路維基百科


🔴🔵 建議大家在考慮事情時不妨換個腦袋思想


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事情,人生會更豐豐富,祝蕭亦裕鹽光診所的每一個朋友都活在人間天国。






諾羅病毒腸胃炎!

 🐼熊出沒!🚑

諾羅病毒腸胃炎!





昨天晚上來了一個70+歲老人,從前晚拉到昨晚,總共十幾次,怕他脫水,為了他好,建議他到附近的板橋中興醫院或是亞東醫院急診室打點滴補充水份。


過沒多久,看病正手忙腳亂,手機鈴聲響起,教會一個很熟的朋友來「亂」,他說從早上開始就發燒、痠痛、拉肚子、頭暈、想吐,問我要吃哪一顆退燒止痛藥?叫我去LINE看一下他傳給我的照片,我馬上打開Line看了一下,回電話要他吃黃色橢圓形的哪一顆,並告訴他,您得了諾羅腸胃型感冒,最重要的是避免傳染給家人。


昨天晚上又看了兩個腸胃型感冒的病人。


今天也看了3個


此後天天都有腸胃型感冒的病人來報到。


一兩個月前是冬天的輪狀病毒腸胃型感冒在流行,最近這兩個禮拜隱約覺得是諾羅病毒腸胃炎在流行。一般而言諾羅病毒腸胃炎比較嚴重,有的大人得了,會酸軟、無力、疲勞…1個禮拜。


請鹽光診所的朋友、家人多加防範,如果有類似症狀,趕快來診所看病。


🔴有關腸胃型感冒進一步細節,請點擊下面閱讀本人的部落格衛教文章


http://cozybreezeafternoon.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4.html?m=0




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做胃鏡後症候群

 🔷做胃鏡後症候群





「 醫生,你告訴我,未來兩個禮拜我怎麼過?」

「 妳問我,我問誰!」


大哉問!


聽了又好氣又好笑。


徐太太,52歲,家庭主婦, 過去幾年常常覺得,飯後肚子比較大(大家不都是這樣嗎?),最近三個月好像比較嚴重,想了兩個禮拜,不放心去台大看門診,醫生給她開了胃鏡檢查單,排到兩個禮拜後的今天早上做。


做完後醫生告訴她,有給她做一個切片檢查,兩個禮拜後回門診看報告。作胃鏡檢查她沒有打止痛藥與麻醉藥,聽到檢查醫師與另外一個醫師對話,提到“潰瘍”兩字。


她越想越怕,下午連忙衝到我診所,問我上面那個問題。


我問她

「你怕什麼病?」

「當然是胃癌!如果是心肌梗塞我不怕,馬上就離開人世;但是胃癌要拖很久,我很怕」


我回答她,我不是上帝,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妳就算去問上帝,祂也沒辦法回答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妳冷凍兩個禮拜之後再解凍蘇醒,但是現在科技做不到。


她還是不死心地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早一點知道答案。我給她做一個篩檢性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沒有發現什麼特殊問題。為了減少她的焦慮,我提到抽血驗胃癌標誌CA 72-4,兩天後可以知道結果,她馬上回答說要做。


給她抽完血之後,我再一次對她強調這只是一個參考而已。


『一天之後,檢驗結果就出來,昨天深夜,上網進檢驗所的資料庫看了一下:1.3(正常值<6.9),這下她應該心安了』


當然還有一個撇步早一點知道 切片檢查結果,只是不能夠公開說。


最最最重要的是,


我安慰她不要想太多,90%應該沒事。這兩個禮拜多出去走走、看連續劇、與人聊天,就不會常常去想到胃鏡切片結果。說不定醫師只是想要知道有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所以做切片化驗(CLO test)。


胃鏡正式的醫學名稱是是泛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 Panendoscopy, 簡稱PES)。我們醫生作胃鏡,通常先把胃鏡從嘴巴一直伸到十二指腸的第二部分,再慢慢拉回來看十二指腸、胃、胃底、食道、喉嚨。如果看到異常的胃潰瘍、息肉…等,通常會做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就是放一根細長的切片夾子入胃鏡,夾幾塊組織下來做病理化驗,不會痛,最最快1~3天有結果(患者是總統級大人物…),冰凍切片半小時。




汗泡→慢性皮膚炎

 🙌 汗泡→慢性皮膚炎


『醫學動動腦 9-2』


😉Part 2


🔸答案:右手掌汗皰疹造成了慢性皮膚炎甚至出現龜(皸)裂,困擾了幾個月。治療一個月,就99%痊癒。


🔲一個月前患者來看感冒,看完“順便”問我皮膚問題,她的皮膚病灶在右手掌,已經好幾個月了擦了很多藥膏都不好。本來我也“順便”瞄一眼她的右手掌,順口告訴她是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與冬季乾冷造成的慢性皮膚炎合併皸裂。


沒想到這時患者笑著說:不是啦!我坦白跟你說,一開始這裡有小水泡,很癢,我常常去給人家抓造成的(台語)。我一聽馬上拿起放大鏡看她右手掌的皮膚病灶,果然隱約有一些小水泡,於是更改我的診斷為汗皰疹,長時間搔抓,造成慢性皮膚炎,冬季天氣乾冷,又常常泡水所以造成龜裂。


我送她幾盒藥膏擦治,囑咐:工作盡量帶橡皮手套,常擦護手膏,飲食避免含麵麩的食物(麵包、吐司、 饅頭)。


前天她來看腹脹,我看到電腦裡面之前的病歷紀錄,想起她一個月前右手掌曾經有過嚴重的慢性皮膚炎,就“順便”拿起她的右手檢查,沒想到之前的皮膚病灶,幾乎已經完全好了,有一點意外。


看到這個案例,心情很愉快。


我高興的,不是覺得自己看診很仔細,推理判斷很高明。


而是


* 困擾患者好幾個月的皮膚病很快痊癒。


* 得到病人的信任,聽進我的諄諄醫囑,並且去實行。


* 又從患者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經驗。


不過我警告她要繼續維持,否則很可能會復發。


🔹 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等,基本上都是同一種病,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慢性單純苔癬(Lichen Simplex Chronicus)又稱神經性皮膚炎(Neurodermatitis),以前的皮膚科醫師強烈相信這病與焦慮、緊張、強迫症傾向個性有關。


這些病是指在患者身上某個或某些部位出現慢性、境界明顯、脫屑而厚皮(嚴重會似苔蘚狀)的單個或數個大小不一之皮膚病灶。


患者通常有過敏體質,因為種種原因,皮膚某些部位發癢,難以抑制地頻繁搔抓、摳、磨蹭,但越抓越癢,越癢越抓,造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皮膚增厚。


治好後很容易復發,而且通常都是在相同地方。


🔻 PO這個案例是給身上有慢性濕疹、慢性皮膚炎、慢性單純苔蘚等皮膚病灶的人一劑強心針,不用擔心,最後可以治療好的。


🔵有關汗皰疹,請點擊下面本人的部落格衛教文章閱讀


http://cozybreezeafternoon.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html?m=0


⬜⬜⬜⬜⬜⬜⬜⬜⬜⬜


🤔Part 1


❓問題:這是什麼皮膚奇蹟


◽邱女士,65歲


職業:清潔服務


飲食:一般 


沒有服用慢性病或特殊藥物


上次看診:一個月前


💯雲海,前往雪霸休閒農場路上





















一個皮膚奇蹟

 🙌一個皮膚奇蹟


『醫學動動腦 9-1』


🤔Part 1


❓問題:這是什麼皮膚奇蹟


*答案24小時之後公佈


◽邱女士,65歲


職業:清潔服務


飲食:一般 


沒有服用慢性病或特殊藥物


上次看診:一個月前


💠 美國紐約(911之後)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你必須認識的巴金森氏症

👱你必須認識的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退化病病,當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中黑質(substantia nigra)的細胞退化,無法分泌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來對其受體作用,患者就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小於80%)。而且行動能力會在發病之後逐漸退化。


🔵巴金森氏的典型症狀有下列幾種:


🔹但大部分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顫抖,有時候,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顫抖並不明顯,問題反而是僵硬、運動遲緩、步態不穩,但這又可能是老化造成。


*顫抖(tremor)

常是從單側的肢體開始,肢體處於靜止狀態不動時抖動得相當厲害。手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頻率約每秒三到五下;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做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出現抖動的同時,同側肢體的動作也可能變得不靈活以及容易酸痛等症狀。


*僵硬(rigidity)

肢體僵硬,導致動作不靈活,容易肌肉關節酸痛。


*運動遲緩(bradykinesia)
肢體動作緩慢。


*步態不穩(gait disturbance)

缺乏平衡反應。巴金森氏症會逐漸由單側發展至兩側四肢,行動將更緩慢,行走更加困難,好似腳粘在地板一般,有時會跨不出去,走起路來小碎步、前衝、重心向前移、身軀駝背,故容易跌倒。


*寫字很小(micrograhia)
書寫字體越寫越小。


*肌張力不全(dystonia)

肌張力不全症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而使肢體不自主扭動的運動障礙。大多數巴病患者在中、後期才發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患者在病症開始時就有肌張力不全症。少量的左多巴藥對此症狀很有幫助。


*面具臉(mask face)
缺乏臉部表情。


*講話小聲、含糊、聲調平板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

姿態性低血壓、便秘、尿失禁、頻尿及性功能障礙。


*感覺功能異常

肢體麻感、疼痛、嗅覺異常等。

( 資料取自台大巴金森病醫療中心網站)


🔵要瞭解巴金森氏症就必須先知道黑質(Substantia nigra,拉丁字,意思是“黑色的物質”)。


腦部由上而下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部份:大腦、小腦和腦幹。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

在腦的中心區域,大腦與腦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橋樑,叫基底核(Basal ganglia,或稱“基底神經節”),它是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


🔸基底核包括:


*位於大腦底部:紋狀體(corpus striatum),又分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
·殼(Putamen)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外蒼白球(Ex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e)
·內蒼白球(In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i)

*位於間腦: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位於中腦頂部:黑質(SN)。


基底核與大腦皮層,丘腦和腦幹相連。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它同時還參與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高級認知功能。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


🔸黑質的位置位於中腦背蓋部(tegmentum)和大腦腳之間。黑質不是一個均一的核團,它可分為結構和功能上都相差很大的三部份:


·黑質緻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pc),

·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SNpr),

·黑質側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lateralis)三部分。


黑質(Substantianigra)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至大腦中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基底核很複雜地連繫著腦部各部位,它控制著各種正常和不正常運動訊息的調節。對巴金森病患者而言,他們腦內由被殼(putamen)、尾核(caudate nucleus)和蒼白球(globus pallidus)所形成的控制線路並無法正常運作。由腦部傳送到肌肉的訊息先由大腦皮質傳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分,它們把訊息修正後,送到視丘再回到大腦皮質。這過程的運作和調節都是經由神經傳導素而達成。當訊息被適當地修正後,由視丘回到負責思考的皮質,再把運動訊息送出。


黑質內充滿了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它把多巴胺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位。當黑質被破壞,這些細胞無法正常地生產足夠多巴胺時,應輸送到控制運動和平衡的紋狀體之多巴胺就逐漸減少,多巴胺和乙醯膽素兩種神經傳導素無法維持平衡,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症狀因此而出現。正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漸的減少,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在減量的速度上較一般人快許多,當多巴胺神經細胞分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時,臨床上就會出現巴病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往往不是很容易。


1. 巴金森氏症不是單一疾病,又分成很多種類,但70~80﹪還是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又稱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沒有特定病因的退化性腦病。

2. 巴金森氏症大多發生在老年期,容易與其它老年神經肌肉疾病混淆,如肌肉或關節疾病、老年失智、腦中風、顫抖症等,而且年紀大了本來走路就是比較緩慢、不穩,所以必需排除很多神經疾病。

3. 患者初期的症狀常常不典型。


🔹醫界一直在尋找一種比較能幫助確定診斷的檢驗方式,過去10年漸漸發展出一個特別的檢查:


SWI MRI,中文翻譯為高解析磁敏感權重影像核磁共振檢查。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為病人黑質裡面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量壞死、減少。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部分在黑質的緻密部,這些細胞在這裡面集結成5個微小集團(核),英文叫做Nigrosome,台灣沒有中文翻譯,對岸翻譯為“黑質小體”。其中最大的叫做 Nigrosome 1(N1)”,它位於黑質的後三分之一。在SWI MRI檢查的影像,Nigrosome 1呈現成黑色黑質中的一條細小白帶,整體外觀像一條燕子尾巴,所以英文叫做 “Swallow tail sign”;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因為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量減少,所以這一條細小白帶消失不見,英文叫做“Absent swallow tail sign”,根據這個特徵,診斷巴金森氏症的正確率可以到90%。


🔆如果有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下面這篇台大醫院巴金森症醫療中心的衛教文章,不過很長, 屬於醫師閱讀級,供放在雲端,作為診斷時查閱參考。

http://www.pdcenterntuh.org.tw/ContentAspx/Browser00.aspx?isClass=3&setTable=1&type=3



本圖取自網路,北醫大附醫提供

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


『醫學動動腦 8-2』


😉Part 2


答案:巴金森氏症


*腦部SWI MRI檢查,黑質部分燕子尾巴消失(Absent swallow tail sign)


張女士去看亞東醫院邱醫師門診,他作了詳細神經檢查與抽血檢查(TSH, free T4,電解質,生化、全套血球檢查),最後給她安排了腦部MRI檢查。到了檢查當日,張女士去亞東醫院MRI檢查室,沒想到技術員竟然告訴她,這個檢查要用另外一台MRI機器操作,需要重新安排時間。原來要做現在最先進的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高解析磁敏感權重影像) MRI。


檢查結果,SWI MRI的影像顯示沒有燕子尾巴(Absent swallow tail sign,nigrosome-1 位置並沒有比較白),醫師下了帕金森病的診斷,並開藥開始治療。


我幫患者省了20000元。


👱👴 你必須認識的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退化病病,當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中黑質(substantia nigra)的細胞退化,無法分泌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來對其受體作用,患者就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小於80%)。而且行動能力會在發病之後逐漸退化。


60歲以上者盛行率1%,80歲以上者為2%,平均發病年齡接近60歲。


🔵巴金森氏的典型症狀有下列幾種:


🔹但大部分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顫抖,有時候,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顫抖並不明顯,問題反而是僵硬、運動遲緩、步態不穩,但這又可能是老化造成。


*顫抖(tremor)


常是從單側的肢體開始,肢體處於靜止狀態不動時抖動得相當厲害。手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頻率約每秒三到五下;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做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出現抖動的同時,同側肢體的動作也可能變得不靈活以及容易酸痛等症狀。


*僵硬(rigidity)


肢體僵硬,導致動作不靈活,容易肌肉關節酸痛。


*運動遲緩(bradykinesia)

肢體動作緩慢。


*步態不穩(gait disturbance)


缺乏平衡反應。巴金森氏症會逐漸由單側發展至兩側四肢,行動將更緩慢,行走更加困難,好似腳粘在地板一般,有時會跨不出去,走起路來小碎步、前衝、重心向前移、身軀駝背,故容易跌倒。


*寫字很小(micrograhia)

書寫字體越寫越小。


*肌張力不全(dystonia)


肌張力不全症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而使肢體不自主扭動的運動障礙。大多數巴病患者在中、後期才發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患者在病症開始時就有肌張力不全症。少量的左多巴藥對此症狀很有幫助。


*面具臉(mask face)

缺乏臉部表情。


*講話小聲、含糊、聲調平板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


姿態性低血壓、便秘、尿失禁、頻尿及性功能障礙。


*感覺功能異常


肢體麻感、疼痛、嗅覺異常等。


( 資料取自台大巴金森病醫療中心網站)


🔵要瞭解巴金森氏症就必須先知道黑質(Substantia nigra,拉丁字,意思是“黑色的物質”)。


腦部由上而下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部份:大腦、小腦和腦幹。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


在腦的中心區域,大腦與腦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橋樑,叫基底核(Basal ganglia,或稱“基底神經節”),它是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


🔸基底核包括:


*位於大腦底部:紋狀體(corpus striatum),又分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

·殼(Putamen)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外蒼白球(Ex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e)

·內蒼白球(In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i)


*位於間腦: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位於中腦頂部:黑質(SN)。


基底核與大腦皮層,丘腦和腦幹相連。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它同時還參與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高級認知功能。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


🔸黑質的位置位於中腦背蓋部(tegmentum)和大腦腳之間。黑質不是一個均一的核團,它可分為結構和功能上都相差很大的三部份:


·黑質緻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pc),


·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SNpr),


·黑質側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lateralis)三部分。


黑質(Substantianigra)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至大腦中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基底核很複雜地連繫著腦部各部位,它控制著各種正常和不正常運動訊息的調節。對巴金森病患者而言,他們腦內由被殼(putamen)、尾核(caudate nucleus)和蒼白球(globus pallidus)所形成的控制線路並無法正常運作。由腦部傳送到肌肉的訊息先由大腦皮質傳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分,它們把訊息修正後,送到視丘再回到大腦皮質。這過程的運作和調節都是經由神經傳導素而達成。當訊息被適當地修正後,由視丘回到負責思考的皮質,再把運動訊息送出。


黑質內充滿了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它把多巴胺送到基底核和腦內其他部位。當黑質被破壞,這些細胞無法正常地生產足夠多巴胺時,應輸送到控制運動和平衡的紋狀體之多巴胺就逐漸減少,多巴胺和乙醯膽素兩種神經傳導素無法維持平衡,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症狀因此而出現。正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漸的減少,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在減量的速度上較一般人快許多,當多巴胺神經細胞分泌多巴胺的濃度低於正常人的百分之八十時,臨床上就會出現巴病症狀。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往往不是很容易。


1. 巴金森氏症不是單一疾病,又分成很多種類,但70~80﹪還是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又稱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沒有特定病因的退化性腦病。


2. 巴金森氏症大多發生在老年期,容易與其它老年神經肌肉疾病混淆,如肌肉或關節疾病、老年失智、腦中風、顫抖症等,而且年紀大了本來走路就是比較緩慢、不穩,所以必需排除很多神經疾病。


3. 患者初期的症狀常常不典型。


醫界一直在尋找一種比較能幫助確定診斷的檢驗方式,過去10年漸漸發展出一個特別的檢查:


SWI MRI,中文翻譯為高解析磁敏感權重影像核磁共振檢查。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為病人黑質裡面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量壞死、減少。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部分在黑質的緻密部,這些細胞在這裡面集結成5個微小集團(核),英文叫做Nigrosome,台灣沒有中文翻譯,對岸翻譯為“黑質小體”。其中最大的叫做 Nigrosome 1(N1)”,它位於黑質的後三分之一。在SWI MRI檢查的影像,Nigrosome 1呈現成黑色黑質中的一條細小白帶,整體外觀像一條燕子尾巴,所以英文叫做 “Swallow tail sign”;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因為分泌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量減少,所以這一條細小白帶消失不見,英文叫做“Absent swallow tail sign”,根據這個特徵,診斷巴金森氏症的正確率可以到90%。


如果有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下面這篇台大醫院巴金森症醫療中心的衛教文章,不過很長, 屬於醫師閱讀級,供放在雲端,作為診斷時查閱參考。


http://www.pdcenterntuh.org.tw/ContentAspx/Browser00.aspx?isClass=3&setTable=1&type=3


⬜⬜⬜⬜⬜⬜⬜⬜⬜⬜


🤔Part 1


❓問題:患者罹患什麼疾病?


◽張老太太,71歲,家人覺得她最近幾個月,走路開始有一點怪怪的,好像有一點困難,姿勢也不太自然,用力時手會輕微顫動。 她平常沒有在服用 慢性病的藥,十幾年前曾經走路絆倒,驟然跌倒屁股坐在地上,經檢查並沒有重大後遺症。 


家人很擔心,想要帶她坐去做健康檢查,順便加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她女兒來問我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以她媽媽目前的情況判斷,腦部應該有問題,關鍵就是到大醫院找高明的神經內科醫師,詳細檢查,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去作健康檢查,花1~20000元做腦部MRI,得到的不是一個高端的檢查,而是一張昂貴的報告。如果報告說有問題還不是又要去大醫院神經內科看診,如果說沒有問題( 其實一般老人腦部MRI檢查報告不會只打兩個字“正常”, 通常多少會加一些敘述,比如說大腦皮質萎縮……),你們會放心嗎?用健保去大醫院神經內科看醫生,經過詳細檢查與判斷,如果他認為有必要做腦部MRI檢查,他就會用給你們安排,不用多花錢。她信任我,接受我的建議,過了1個禮拜帶她媽媽來給診所給我看,我整體看了一下外觀還好,檢查雙手肌肉力量,左側好像弱了一點,敲DTR(深部肌腱反射),好像比正常強了一點。 請她走直線給我看,果然有一點不自然,雙手比較沒有擺,尤其是左側。問病史,最近沒有腦部外傷、跌倒、心悸、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頭暈、無力。家族沒有特殊神經疾病。


我為她找了亞東醫院神經內科 邱奕華醫師(台大醫科畢業),打了轉診單,並請掛號小姐幫她辦理轉診掛號。





取自網路 台北醫大附醫提供

老媽走路看起來怪怪的

🚶老媽走路看起來怪怪的


『醫學動動腦 8-1』


🤔Part 1


❓問題:患者頭裡面出了什麼差錯?


◽張老太太,71歲,家人覺得她最近幾個月,走路開始有一點怪怪的,好像有一點困難,姿勢也不太自然;用力時手會輕微顫動。她平常沒有在服用慢性病的藥,十幾年前曾經走路絆倒,驟然跌倒屁股坐在地上,經檢查並沒有重大後遺症。 


家人很擔心,想要帶她坐去做健康檢查,順便加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她女兒來問我的意見。我告訴她我的看法是,以她媽媽目前的情況判斷,腦部應該有問題,關鍵就是到大醫院找高明的神經內科醫師,詳細檢查,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去作健康檢查,花1~20000元做腦部MRI,得到的不是一個高端的檢查,而是一張昂貴的報告。如果報告說有問題還不是又要去大醫院神經內科看診,如果說沒有問題( 其實一般老人腦部MRI檢查報告不會只打兩個字“正常”, 通常多少會加一些敘述,比如說大腦皮質萎縮……),你們會放心嗎?倒不如用健保去大醫院神經內科看醫生,經過詳細檢查與判斷,如果他認為有必要做腦部MRI檢查,他就會用給你們安排,不用多花錢。她信任我,接受我的建議,過了1個禮拜帶她媽媽來給診所給我看,我整體看了一下外觀還好,檢查雙手肌肉力量,左側好像弱了一點,敲DTR(深部肌腱反射),好像比正常強了一點。 請她走直線給我看,果然有一點不自然,雙手比較沒有擺,尤其是左側。問病史,最近沒有腦部外傷、跌倒、心悸、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頭暈、無力。家族沒有特殊神經疾病。


我為她找了亞東醫院神經內科 邱奕華醫師(台大醫科畢業),打了轉診單,並請掛號小姐幫她辦理轉診掛號。


💠石梯坪,豐濱,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