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抽血後皮膚瘀青

抽血後皮膚瘀青





『救人🍓夜』


🏩 柯南せんせい  推理要在宵夜後 

19-1


🤔 第一夜 


❓問題:什麼原因造成此大片的抽血後皮膚瘀青?


1. 患者有血液凝固異常疾病


2. 患者抽血後沒有壓5~10分鐘


3. 抽血醫護人員是菜鳥


4. 年紀老化,血管脆弱


5. 患者抽血後做激烈運動


6. 患者抽血後提重物


7. 以上皆非


🏞宜蘭礁溪龍潭湖


湖上的白色漂浮物為穗花棋盤腳樹早上的落花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人類微生物叢與我們-1

💦人類微生物叢與我們-1


🔸文長,也可點擊下面「微風下午」部落格網址慢慢閱讀。

http://cozybreezeafternoon.blogspot.com/?m=0









人類微生物叢
Human microbioata
#益生菌


*名詞:

Microbioata (微生物叢或微菌叢)
vs
Microbiome (微生物群系或微生物基因體)

這兩個名詞基本上相通,可以互用。如龜毛來說,Microbioata指所有這些微生物形成之整體,而Microbiome則指Microbioata+其基因

人類微生物叢或微菌群(Human microbioata)又稱正常菌群(Normal Flora),這些微生物與人類宿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共生關係,大致上對人體無害,甚至最近的研究發現,人類的生存與它們息息相關,是生命共同體,一旦微生物群系失衡,人類會產生種種疾病。

它們包括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雖然微型動物也存在於人體上,但它們通常被排除在這個定義之外。

人類的微生物叢來自生存環境中的泥土、水、食物、動物、植物、人類、物體……

人類的子宮是無菌的,所以在裡面的胎兒也沒有微生物。分娩引發之後,胎兒經過產道(女性的陰道,裡面有很多微生物),進入這個世界,24小時之內就「沾」了很多細菌。人類的凝血功能依靠維他命K,人體來源是植物性食物與腸道微生物製造,新生兒由於血液維他命K不足、腸道細菌又很少,比較容易引起腦出血與內臟出血,所以現代產科學,新生兒一出生常規上就馬上肌肉注射一針維他命K。猶太人為新生兒割禮,定在第八天,大概也是因為那時候腸道的微生物菌叢已經很多了,血液維他命K也上升了,「手術」比較不會出血很久才止血吧。

嬰兒的腸道菌相發育可以歸類為三階段:發育期(3-14個月)、過渡期(15-30個月)與穩定期(31-46個月)。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益生菌佔總微生物叢菌數的比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嬰兒時期高達99%;青少年時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時期降至10%,開始出現體衰多病的跡象;60歲以後僅存1%~5%,頻頻發生嚴重疾病。因此微生物叢對人體的影響是漫長的過程,可能從青壯年期就開始,所以預防也是長期的, 而且要趁早,從青壯年期開始(最晚40歲以後)。

人類微生物蟲叢分佈在皮膚、消化道、口腔、鼻咽腔喉嚨、氣管、陰道、外耳道、眼睫膜、尿等等,然而這當中聚集的最主要場所是腸道,因為那裏是黑暗的角落,並且缺乏氧氣。

人類微生物叢種類超過一千種,數量約100兆(trillion)。估計人體微生物叢(不包括真菌、古菌、病毒等)的平均數量是人類細胞的數量的十倍,但是最近的估計將該比率降低到3:1,或者甚至降低到大約相同的數量。如果把人體中所有細胞都算在內的話,估計只有43%屬於人類。人類微生物叢其重量約佔人類體重1~3%。

人類各種疾病與壽命,絕大部分與基因的差異與突變有關。人類基因大約有2~2.5萬個,但人體中的微生物叢的基因就大約在200萬到2000萬個(100~1000倍)之間,這些基因據信也與人類的疾病與壽命息息相關。


🔵人類微生物叢在人體的作用

¤拮抗作用:正常微生物叢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生長後,對其它的微生物菌有生物拮抗的作用。產生這種生物屏障的往往是一些厭氧菌。正常微生物叢通過緊密與黏膜上皮細胞接觸來占領位置,由於在這些部位數量很大,在營養競爭中處於優勢,並通過自身代謝來改變環境的pH值或釋放抗生素,來抑制外來菌種的生長。

¤營養作用:正常菌群影響人體的物質代謝與轉化。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維生素的合成,膽汁的代謝、膽固醇的代謝及激素轉化都有正常菌群的參與。

¤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抗原刺激可以使宿主產生免疫,從而減少了本身的危害。已有實驗表明,某些誘發的自體免疫過程具有抑癌作用。人體的微生物群系可能直接、間接透過免疫系統與 癌症引發因子、癌症抑制物質,參與人體癌細胞的產生與消滅。


¤神經精神作用:從腸-腦軸線(The Gut-Brain Axis)途徑,透過自律神經、內分泌 、免疫系統影響大腦的作用。



🔵宿生部位

●皮膚:皮膚表面的微生物叢是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主要有葡萄球菌、類白喉棒狀桿菌、綠膿桿菌、丙酸桿菌。它們參與著皮膚細胞代謝,產生免疫和自淨的作用。

●腸道:腸道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很複雜,菌群生物量很龐大。在腸的不同部位,由於pH值、營養狀況的不同,菌群的種類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多數的腸道菌群屬共生類型,主要是厭氧菌,如雙歧桿菌、尤桿菌(bacillus indicus)、消化球菌等,數量恆定存在,具有合成維生素、蛋白質、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產生保持宿主健康的作用。有一部分很少的致病菌在生理平衡狀態是不會危害宿主的,但如果數量超出正常水平就會致病。還有一類是介於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如大腸桿菌、鏈球菌等,它們能產生毒素,具有生理作用和致病作用兩方面。

●陰道:陰道的生態系統常駐菌(陰道菌群)有乳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乳桿菌黏附在陰道黏膜上皮細胞上,可產生酸性生存環境,對大腸桿菌、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對於保護自身健康和胎兒在妊娠期的衛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是一道重要的生物屏障。

此外在外耳道、眼結膜、鼻咽腔、尿道等部位都會有微生物叢的分布。


★微生態平衡 vs 微生態失調

Dysbiosis,又翻譯「微菌叢失衡」

人類微生物叢的種類與百分比如果有大的改變(生態失衡),就會對人體產生短、長期不良影響,這個道理就跟世界的生態如果失衡對世界的影響一樣。

產生微生態失調的原因可能如下:

1. 衰老(Aging)

經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 人體內益生菌佔微生物叢總菌數的比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嬰兒時期高達99%;青少年時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時期降至10%,開始出現體衰多病的跡象;60歲以後僅存1%~5%,頻頻發生嚴重疾患。

2. 生活環境改變

人體的微生物叢絕大部份都來自於生活環境,尤其是益生菌。過去的人每天生活中 常有機會接觸泥土、動物、植物、物體表面,這些東西都有很多微生物,所以可以增加、補充大便排出、洗掉的很多菌叢。

曾有研究報告顯示,在牧場長大的小孩有過敏性疾病的比例,遠比在都市長大的小孩少很多, 這可能前者比較有機會從泥土、牛羊、牧場設備接觸接觸到人類微生物菌叢,特別是益生菌(尤其是酪酸菌)。而在都市水泥叢林長大的小孩,接觸到人類微生物菌叢的數量與種類就比較少。

3. 生活習慣改變

水與火的使用大大改變人類文明。

食物、水用火烹煮後,微生物(益生菌)減少,進入人體的量也變少。食物用水洗過,不管生吃熟食,人吃進去的微生物叢(益生菌)也減少。

古代水取得不易,特別是在大陸陸塊地區、熱帶、寒帶,人類幾乎與微生物共生。現代人整天都穿衣服、動不動就洗手、洗頭、洗身體,而且還用肥皂、甚至藥皂、酒精、双氧水……, 進入人體的微生物叢(益生菌)又更少了。

4. 飲食習慣改變

內容的改變有兩方面:

a. 加工食品增加

加工食品含的微生物叢當然很少,而且大部是澱粉類,尤其是高度加工的細麪粉製造出來的食物(像甜食、甜飲料、麵包、零食等),是壞菌的食物,會促進其生長。

天然食物少很多,尤其是含膳食纖維多的深色蔬菜很少,而這些正是益生菌所需要的營養食物:益生質,結果造成身體微生菌叢生態的大改變,也就是不平衡,這個代誌就大條了。

5. 藥物、食物添加物、防腐劑的使用

6. 抗生素的使用

西元1590,顯微鏡進入人類文明,之後大約西元1670年荷蘭人雷文虎克(Leuwenhock)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微生物,19世紀中路易斯·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指出細菌可導致疾病,創立了細菌學。隨著醫發現很多疾病,像皮膚膿瘍(癤、癰)、尿道發炎、蜂窩性組織炎、丹毒、肺結核、細菌性肺炎、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猩紅熱等都是因為細菌引起的。西元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偶然之下發現了抗生素,從此開創了近代醫學的新紀元。

細菌被認為是萬病的淵源,全民公敵,而抗生素是萬藥之王,人類之友。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現在發現這並不完全對。

存在於人類所處環境的微生物包括濾過性病毒、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等。以前比較被被人類注意到的是細菌,現在由於抗生素的發明、疫苗的使用、人類環境的改善、衛生習慣的引進以及醫學的進步,細菌引起的疾病已經比以前差很多,佔傳染性疾病的比例也大幅縮小,當下最主要的感染源反而是濾過性病毒,抗生素對消滅濾過性病毒無效。

但是大部分的人類與醫師(包括讀者你)還有很錯誤的觀念:細菌是萬病的淵源,全民公敵,而抗生素是萬藥之王,人類之友。傳染病是細菌引起的,治療要用抗生素。

★其結果就是造成抗生素的濫用,而抗生素濫用的結局就是抗藥性菌種的產生與微菌叢失衡,這種現像在落後國家(非洲、東南亞、西北亞、中國、台灣……等)特別嚴重。

其實現在人類的傳染病,細菌只佔很小的比例,主要是濾過性病毒,而且還是那一句話:抗生素對消滅濾過性病毒無效。濾過性病毒傳染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呼吸道的飛沫與眼睛的結膜,透過嘴巴(囗水、糞便污染)反而比較少。所以預防傳染病,重點是少去公共場所、人多地方,要去就要戴口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反而是生病的人要主動與周圍的人隔離;適當的洗手,在新冠肺炎過後,適度洗手即可, 而且少用酒精、肥皂、藥皂、消毒水等。洗澡只用少量肥皂除去重點部位的油烏與汗臭即可。


🔵與腸道微菌叢可能有關之人體疾病

根據以往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失調(dysbiosis),可能與人體一些疾病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包括:

(1)胃腸道:抗生素相關腹瀉(偽膜性大腸炎)、旅行者腹瀉、炎性腸疾(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腸躁症、大腸息肉、憩室症、痔瘡、大腸癌、腸漏症候群、乳糖不耐症、乳糜瀉症、幽門桿菌感染。

(2)肝膽:非酒精性肝病、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性腦病變、膽囊結石。

(3)新陳代謝: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膽固醇、老化。

(4)過敏免疫:自體免疫疾病、食物、花粉過敏症、類風濕關節炎、氣喘。

(5)心血管: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

(6)皮膚: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痤瘡。

(7)泌尿生殖:泌尿生殖道炎,細菌或白色念珠菌陰道炎、

(8)神經精神:唐氏症、憂鬱症、焦慮症、燥鬱症、失智症、自閉症、厭食症、記憶力減退、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

(9)  癌症



※腸道菌群與人體消化道或消化道以外之各種疾病皆息息相關。由於每個人的腸道菌落皆不相同,且具有多樣性(diversity),每個個體之間雖然是大同小異的,但會因年齡、外在、內在的環境因素而改變。近年來所謂的「個人化」之醫療模式,對腸道菌群的處理對策,亦同理可用。早期對於偽膜性大腸炎復發或炎性腸病之治療,使用了糞菌移植(fecal bacterial transplantation)來治療而能得到改善,接著也有了糞菌膠囊(pour pill)之口服療法,乃寄望能以健康人之菌群來改變病人之腸道菌群,進而改善病況。而利用瘦鼠之糞菌來餵食胖鼠,可以使胖鼠達到減肥之研究,得知腸道菌群會影響宿主進食型態,進而影響代謝功能,可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最近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的研發與應用,方興未艾,連結了胃腸道與神經心理醫學領域,或許將來會有嶄新的發現。

🔵腸道細菌中較常被提及者,

☆屬於好菌的有:

1. 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包括嗜酸乳酸桿菌(A菌)、乾酪乳酸桿菌(C菌、凱氏菌)、鼠李糖乳酸桿菌(LGG)、代田菌、副乾酪乳酸桿菌、加氏乳酸桿菌、唾液乳酸桿菌、植物乳酸桿菌、短乳酸桿菌、洛德乳酸桿菌、芽孢乳酸桿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B)、嗜熱鏈球菌(ST)、脆弱類桿菌、芽孢酪酸桿菌(CBM、宮入菌)等。

2.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包括雙叉雙歧桿菌(B菌、比菲德氏菌)、長雙歧桿菌(龍根菌)、短雙歧桿菌、乳酸雙歧桿菌(雷特氏B菌)、嬰兒雙歧桿菌、成人雙歧桿菌等。

3. 布拉氏酵母菌。

4. 乳酸腸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


☆屬於壞菌的有: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困難腸梭菌)、產氣梭狀芽孢桿菌(魏氏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克雷白桿菌、沙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曲狀桿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細梭菌、鏈球菌等。

☆屬於中性菌的有:非病原性大腸桿菌、糞鏈球菌、脆弱類桿菌、厭氧性鏈球菌、酵母菌、黴菌(真菌)、麴菌、真細菌(優桿菌)

等。


🔵益生質(prebiotics)


很多人花大錢吃了很多益生菌,飲食習慣卻沒有一點改變,這些錢都打水漂了。益生質就是益生菌的營養食物,現代人由於飲食習慣改變,讓益生菌沒有食物吃,數量減少,才會造成人体微生態失調(微菌叢失衡體。


2007年,羅伯弗洛伊在《營養學期刊》對此發表了一個精確的定義:「益生質是一種經選擇性發酵的成分,產生特殊變化,組織、活化消化系統中對寄主健康有益的菌叢。」主要就是膳食纖維與寡糖(polysaccharide),簡單來講就是蔬果、殼類等天然食品。

🔘柯南醫師對現代人的建議:重新維持人體微生物重的平衡


*不用花大錢,只要下決心做一些小改變


1. 飲食方式: 類地中海式飲食(上網去查)。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特別是高度加工的食品。不要太在意有機、非基改、沒有農藥,有吃最重要。每天攝取3~5份蔬菜,最好是種類多,顏色比較深( 裡面還會含有比較多的一些抑癌因子及抑制癌細胞新生血管因子)。 一份等於100公克,烹調之後之後大概是一小碗,攝取蔬菜同時補充腸道益生菌,它可以酵解食物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對身體益處多多,特別是抑制發炎反應、癌細胞產生與生長,此外還可以促進好菌生長、抑制壞菌生長(它們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LPS)。水果(台灣水果的問題是過甜)、肉類、魚類、海鮮、蛋類、乳酪類起司、紅酒等適量,偶爾吃紅肉。可以喝咖啡,不必要喝牛奶,少吃麵粉做的食物,控制每天整體的熱量,維持體重在43公斤。不用花錢再去買特別的營養品。


2. 衛生習慣:要清潔,不要過度乾淨。少用酒精、消毒水,肥皂、洗碗精等適量使用,避免藥皂。目的不是為了避免致癌,而是要讓周遭環境的一些有益的微生物進入人體, 維持體内微生物群系(microbiota)的生態平衡,達到防癌、健身目的。飲用水除了信譽佳的礦泉水之外,都要煮沸過即可,沙拉可吃,但要洗乾淨。家中不要使用精油霧化器。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這一季我在追的日劇

 🎎這一季我在追的日劇

--僕の放鬆解壓劑




                                       取自網路



                                   取自網路



                                        取自網路


推薦你這些日劇,在情封城的苦悶中,希望戲劇中不著邊際的幻想世界與俊男美女,能給你帶來小小的放鬆。


「青梅竹馬不告而別,長大以後不期而遇,我會……?」


在連續劇中,分手原因通常是父母離婚、父親調職或事業倒閉跑路等。這種梗在日劇像穿梭時間,常常被使用,而且效果好像不錯,像2016的「命運般的戀愛(原田知世和齋藤工主演)」我就很感動,看了兩三次。


沒想到這一季(夏季)的日劇竟然有三齣同時玩這種架構。


1. 戀愛協議書(約定的灰姑娘,Promise·Cinderella)


場所背景:老牌傳統日式旅館 。我最愛看,因為女主角二階堂 富美比在2019的「偵探物語」變漂亮多了,男主角岩田 剛典也比在2019的「夏洛克:未敘之章」變帥多了,其他的角色像真榮田 鄉敦 ,長得也很好笑。


2. 我的殺意戀愛了


劇情背景:殺手、國安局人員 、漫畫家、清潔工,很吸引人的戲劇角色。 演員中川大志、藤木直人、鈴木伸之(他演的Death Prince很搶演,甚至壓過男主角中川大志的鋒頭)、水野美紀等都很對我胃口,只是越來越不喜歡看女主角新木優子的表演。


3. 她很漂亮

She was pretty


應該翻譯成「她過去很漂亮」吧?時尚雜誌為背景。日版韓劇。劇情就是韓劇典型的即興式起伏轉折,令人看得昏頭轉向,莫名其妙,所以我從來不看韓劇;而且焦點的兩人告白相認一幕,就是要吊足觀眾胃口,甚至耍你(前一集片尾小芝風花才用手機到白,接下來一集片頭馬上就告訴你那不算,因為手機電話被小肉包關掉了,什麼跟什麼,差一點把遙控器砸向液晶螢幕),可能要拖到最後一集吧,或是來個突襲,不小心走漏, 這種手法,LKK的我缺乏耐性,受不了,要不要告白相認已不重要,隨便啦,編劇、導演高興就好。


女主角小芝風花又退回2020「妖怪合租屋」及「美食偵探 明智五郎」的受驚恐傻小妹式表演,男主角中島健人的娃娃蓮臉很不適合擺臭臉,實在看不出The Most 時尚雜誌執行總編的那個「辦」,越來越受不了。赤楚衛二的小肉包娃娃臉好像也擺錯地方,沒有人知道他在雜誌社裡面做什麼工作( 可能是老闆的小兒子吧,在裡面領乾薪泡妞),好像只有幫小芝風花自創綽號Jackson(她的蓬鬆髮像Michael Jackson嗎?)一件事。還好有172公分高的佐久間 由衣,每次出現好像模特兒走秀,而且都會換一套outfit,搭配她的身材都很好看( 我看這一齣戲她可能會換超過100套),只有這時候,我才比較有精神,本人舉雙手投票贊成她最後跟中島健人在一起,對不起了,有一點「臭老」的小芝風花。


越來越看不下去,可能要中途繞跑。


回到開頭的問題,小時候周圍也有很多當時覺得很可愛的女孩,以前偶而會想,長大後再與她們相會有多好。後來想通了,人長大一定會變,而且通常變得比較不漂亮,失望的機會很高。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這個時代私の保健之道

 👨‍⚕️這個時代私の保健之道

*不用花錢的保健之道

*讀了而且去行至少可以在這世上多待(非賴活)至少10年






-- 給一個做完前導性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的朋友,剛成功動完WATSA(Whipple At The Splenic Artery)癌症手術的朋友之建議


🔴談癌色變,體内可能還有一些轉移出去的癌細胞沒有被完全殲滅,如何讓她們消失?可能它們自己會死亡,可能免疫系統的癌細胞追殺特遣隊會把它們殺死,或抑制它們不再細胞分裂與生長而和平共存 。再來,如何預防復發或是出現另外一種新的癌症?


🔵我的建議:


1. 每天不斷的告訴內心,自己是健康的人,周遭還有許多得比你更嚴重疾病的人。教會昨天半夜才有一個畢業於台大醫科的麻醉科醫師不幸突然在家中過世,他的公寓就在你住的大厦不遠處,可能是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破裂……,69歲(1952?)。


2. 每天靈修讀經禱告,求神持續祂對妳的愛,每天賜下恩典、平安、信心,讓聖靈運行在妳身上,免於癌細胞的威脅。將身體與生命交託仰望在耶穌基督的手中,確定有一天妳一定會與祂相會。


3. 每天與耶穌基督一起做一件關心別人的事情,做一些以前想要做因故沒做的事情,但不要太瘋狂。多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練習擴大心胸,這樣比較能夠做到放開、放下。


4. 配合生理時鐘作息,早睡早起,下午小睡一下,過規律的生活。


5. 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或晚上時刻(這時候人比較少、比較不吵、紫外線比較少),到大安森林公園去走走。曬曬太陽,看看藍天、白雲、綠樹。


6. 每天做一些快樂的事情,例如追劇(日、美、韓、台、泰……)、上課學習一些新或有趣的東西、 聽年輕人講話(>50歲的LKK講話通常了無新意,不斷的重放錄音帶,聽了不會快樂)、看一點新聞資訊(但不要太看太多,越看越煩)、蒔花拈草……。

7. 絕對避免壓力、過度憂慮與資訊中毒,這些會降低免疫功能。不要天天做過度刺激的事情,像每天看盤做股票、期貨、期指……。偶爾坐個雲霄飛車(Roller coaster)、高空彈跳、激流泛舟等可以。


8. 避免油煙、二、三手煙,煮菜戴口罩,出門戴口罩(避免吸入太多PM 2.5)


9. 飲食方式: 類地中海式飲食(上網去查)。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特別是高度加工的食品。不要太在意有機、非基改、沒有農藥,有吃最重要。每天攝取3~5份蔬菜,最好是種類多,顏色比較深( 裡面還會含有比較多的一些抑癌因子及抑制癌細胞新生血管因子)。 一份等於100公克,烹調之後之後大概是一小碗,攝取蔬菜同時補充腸道益生菌,它可以酵解食物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對身體益處多多,特別是抑制發炎反應、癌細胞產生與生長,此外還可以促進好菌生長、抑制壞菌生長(它們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LPS)。水果(台灣水果的問題是過甜)、肉類、魚類、海鮮、蛋類、乳酪類起司、紅酒等適量,偶爾吃紅肉。可以喝咖啡,不必要喝牛奶,少吃麵粉做的食物,控制每天整體的熱量,維持體重在43公斤。不用花錢再去買特別的營養品。


10. 衛生習慣:要清潔,不要過度乾淨。少用酒精、消毒水,肥皂、洗碗精等適量使用,避免藥皂。目的不是為了避免致癌,而是要讓周遭環境的一些有益的微生物進入人體, 維持體内微生物群系(microbiota)的生態平衡,達到防癌、健身目的。飲用水除了信譽佳的礦泉水之外,都要煮沸過即可,沙拉可吃,但要洗乾淨。家中不要使用精油或精油霧化器。


11. 避免接觸到對人體有害的致病濾過性病毒,少去人多的室內場所、電梯、餐廳、大眾捷運系統與交通工具 ,要去就要全程戴口罩。少用手按大部分人都會按的東西(如電梯按鈕、公寓門的把手)。避免跟陌生人講太久的話,尤其在電梯裡面、菜市場,因為現在Delta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很強。與人保持適當社交距離。


12. 每晚睡覺前感謝耶穌基督又讓妳過了一天。


13. 其它……


以上


這個對你非常重要請至少讀兩遍,有不懂的地方再討論。


耶穌基督的恩典與平安與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