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個夏天最好不要得的皮膚炎
最近中部一期稻作採收結束,原本棲息田野間的隱翅蟲無處可躲,紛紛跑到鄰近民宅流竄,給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皮膚炎( 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81708)
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一輩講,夏天常常早上醒來,莫名其妙發現身上出現很嚴重的皮膚炎,那是半夜「旯犽(或喇牙,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
現在當然知道那是「隱翅蟲皮膚炎 」在作怪,不再冤枉喇牙。
說巧不巧上個禮拜,在門診也看了一個得隱翅蟲皮膚炎的病人,只不過他病情比較輕微。
『54歲的羅先生晚飯後到附近公園乘涼,冷不防一隻青色小蟲從眼前飛過,停到他右肩上,他急忙一閃,感覺那小蟲馬上飛走。
第二天早上覺得右肩有點疼痛,側頭一看,赫然發現上面出現一個小紅斑,他不太放心,下班後來給我看。
聽了羅先生的敍述,我開始檢查他右肩,只見上面有一個邊長約2公分,深紅色接近三角形的扁平疹子,上面沒有水泡或潰瘍。根據病史及皮膚病灶,我認為最有可能是隱翅蟲皮膚炎,上網抓幾張圖向他說明。
羅先生回去第二天,疹子開始潰爛,5天後他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籤來拿高血壓藥,我順便看他右肩的皮膚病灶,不再是原先的平平的,而是凹凸不平,不過已乾得差不多,見識了隱翅蟲的威力』
☆☆☆☆☆☆☆☆☆☆☆☆☆☆☆☆☆☆☆☆
隱翅蟲皮膚炎
隱翅蟲分14亞科900餘屬,有20000餘種,體長約0.5至1.0公分,有些種類體長可大至2公分以上,或小於0.3公分。
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體長約0.5~1公分,寬約0.2公分,胸部是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
牠主要出沒於每年夏季,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如整地、伐木及除草等),它的活動性會更加劇烈,甚至會傾巢而出。
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侵害人體;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侵害之部位主要是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
隱翅蟲並不會螫人,但牠們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 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會從其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線狀皮膚病變;一旦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毒液大量濺出,碰到皮膚就會形成糜爛,患者之手指如沾到毒液,這時再去接觸到其它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效應,將毒液散佈開來,引起廣泛的病灶
病灶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膿及潰爛的變化;如果有適當的處置,病灶可在3~5天後乾涸,並在1週左右落屑痊癒,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倘若處理不當,如:亂擦藥膏、使用不當之溶液或藥劑洗滌、搔抓弄破水泡、膿泡,可能造成續發性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留下難以磨滅的色素或疤痕。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再用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迅速就醫為宜,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
百蟲爭鳴,漆黑神秘、涼風泌脾的夏夜,不斷招呼我們去野外、草場探險,不過其實那裡危機四伏,除了毒蛇昆蟲外,還有隱翅蟲,真想去,也要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
在鄉下,就寢時儘量熄燈、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若為響應節約能源,請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曝露,以避免隱翅蟲侵襲。看到隱翅蟲停在皮膚上時,千萬要鎮靜、忍耐,用口將蟲子吹走,切忌不要打死它,以免大量毒液濺出,引起嚴重皮膚炎。
更多資訊請見高醫皮膚科吳介山醫師的文章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006/4726.htm
及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A%B1%E7%BF%85%E8%9F%B2
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81708
■■聖經 約伯記■■
5:7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如同火星飛騰。
歡迎由本部落格最上面右邊點擊
訂閱本部落格
或
加入這個網站
就可以馬上看到最新文章
訂閱本部落格
或
加入這個網站
就可以馬上看到最新文章
或在Facebook 向朋友推介本文章與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